发布时间:2023-02-22浏览次数:424
“守艺人”在制作“非遗”泥塑。 王海滨 摄
一名儿童在体验“非遗”泥老虎玩具。 王海滨 摄
“守艺人”展示“非遗”喜盒子剪纸。 王海滨 摄
“守艺人”展示“非遗”花饽饽。 王海滨 摄
“守艺人”在制作“非遗”豆腐。 王海滨 摄
现场的“守艺人”及其“非遗”焗瓷制品。 王海滨 摄
民众观看各类“非遗”作品。 王海滨 摄
“非遗”作品吸引民众到场观看。 王海滨 摄
7月21日,2023年青岛市首届“非遗”文化节暨城阳区流亭胡峄阳文化节在青岛市城阳区启幕。活动以“创新‘非遗’文化、赋能地域文旅”为主旨,发挥人文艺术的感官能量,邀请青岛市30个特色“非遗”项目、城阳区27个特色“非遗”项目,以及30个潮流生活美学品牌参与其中。
现场,通过“‘非遗’美学市集”等多种形式,将“非遗”与文旅深度融合,打造沉浸式体验,拉近“非遗”与公众的距离,同赏“非遗”文化,感受“非遗”魅力。
据悉,此次“非遗”文化节为期3天,以“匠心拾遗 韵味新生”为主题,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、中共青岛市城阳区委宣传部主办。青岛城阳发源于龙山文化,拥有千年不其文化,历史底蕴深厚、“非遗”种类丰富,涵盖民间文学、传统美术、传统音乐、传统舞蹈、传统戏剧、曲艺、传统技艺、传统体育、传统医药、民俗等十类。
统计显示,青岛市目前共有国家级“非遗”项目16个,省级“非遗”项目74个,市级“非遗”项目207个。其中,城阳区拥有78个“非遗”项目。
(经济观察)一增一降 两组数据折射下的中国市场吸引力
中新社北京7月21日电 (记者 李晓喻)上半年,中国吸引外资报出两组数据:整体引资规模较去年同期下降2.7%,新设外企数量以35.7%的速度增长。两组数据折射下的中国市场吸引力,究竟有多大?
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需要“向后看”。
据官方数据,去年在全球跨国投资下降12%之际,中国吸收外资逆势上扬,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.2万亿元人民币,折合1891.3亿美元,创历史新高,居世界第二。在高基数叠加世界经济复苏缓慢,跨境投资依然面临下行压力情况下,今年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出现小幅下降,实属正常。
中国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判断,短期数据的波动并不影响外商投资持续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,扩大对华投资整体趋势没有改变。
今年以来,特斯拉、苹果公司、雀巢集团、宝马集团等多家跨国公司高官一再掀起“来华热”,或实地考察市场环境,或拜会中国相关财金官员。中国市场仍是充满机遇的必争之地。
评价中国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,还需“向前看”。
上半年,中国经济同比增速升至5.5%,二季度更提高到6.3%,不仅超出市场预期,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亦居前列。与此同时,中国正加大力度改善营商环境。目前商务部已在现有常态化交流机制基础上,升级建立外企圆桌会议制度,意图通过这一机制性安排及时回应解决企业关切,助力外资企业在华长期、稳定发展。
朱冰称,今后将推动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,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,主动对照高标准经贸协议相关的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,推出新一批创新试点举措,稳步扩大服务业领域制度型开放。
市场机遇庞大,营商环境改善,对企业投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。中国对投资者依然保有较强吸引力。
中国引资优势虽在,但也有学者提醒,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,吸引外资要不断创新思路。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潘圆圆认为,大型外企、大笔投资项目更容易受到关注。但数量众多的外国中小型企业,也能在中国市场找到机会。重视大项目牵引作用的同时,还应采取措施吸引更多中小型外企来华投资,如增加资金支持、为企业和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等。(完) 【编辑:李岩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