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2-08-04浏览次数:387
中新网台州7月21日电(傅飞扬 朱玲巧)每天7时30分,浙江台州临海市上盘镇金杏灯村村口的“新闻联播”准时开场,30多位年长的“忠实粉丝”围坐一堂,听得津津有味。
“新闻村播”现场。朱玲巧 摄
“主播”是今年80岁的村民王掌桂。25年来,这场村口的“新闻联播”几乎未曾间断——每天上午1小时,从民生新闻到惠农政策,再到国际形势等,成了村民与外界交流的有效“桥梁”之一。
一副眼镜、一支笔、一本本子、一个茶杯,每天7时,王掌桂便骑上电动车出门。“比上班还准时。”王掌桂的女儿王利美说,要是晚10多分钟,家里的电话就会响起,肯定是“粉丝”等急了。
为了数十个听众,义务播报新闻25年,在女儿看来有些“固执”的王掌桂,脑海里始终忘不了一个画面——20世纪90年代,村里的办公楼放了一台电视机,村民们喜欢围在一起看新闻。细心的他发现,部分老年人不识字,也听不懂普通话,却十分渴望通过新闻了解世界。
彼时,初中毕业的王掌桂用一口临海话当起了“翻译”。他曾当过6年铁道兵,荣获三等功和五好战士,有着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。“新闻在于新,放肚子里就‘发霉’了,我也愿意给村民带来茶余饭后的快乐。”王掌桂说。
1998年,正式退休的王掌桂决定义务为村民读报、讲解新闻,他用方言把海内外的大事、小事都解说得生动有趣,广受村民欢迎。在大家的期待中,王掌桂的“村播”也从每周一天到一周三天,再到如今每天播报,几乎风雨无阻。
1小时的播报,他要为内容做好充足准备。每天5时,是王掌桂的读报时间。他戴上老花镜仔细地浏览《人民日报》《农民日报》《台州日报》等,看到有趣的新闻就摘录到笔记本上,已写满了10余本。
今年77岁的颜兴宝特地每天扛着锄头,从邻村赶来听“村播”。“干完农活后来听一听老王说新闻,助农补贴优惠、养老政策、保健知识等都能了解得更清楚。”他说。
这些年来,王掌桂的名气越来越响,新闻播报“声”入民心。眼下,金杏灯村文化礼堂已成为他固定的读报点,周边的村庄也常常邀请王掌桂去播新闻,有时一上午要在几个村子“巡回播报”。
在此背景下,当地政府部门也为王掌桂订阅报刊并邮寄上门,以鼓励他丰富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“只要有需要,我走到哪,讲到哪。”王掌桂说,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,直到走不动为止。(完)
中新网西宁7月21日电(祁增蓓)“青海的发展,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自信的需要,有面向经济主战场自主的需要,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自立的需要,有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自强的需要,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实验室,是技术进步最大的试验田,我们期待各位院士、各位专家学者一起,在这里绽放科研创新的最美之光。”20日,青海省委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在青海西宁表示。
图为7月20日,青海省委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在第四届“智汇三江源·助力新青海”人才项目洽谈会开幕式致辞。 黎晓刚摄
当日,第24届中国·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活动之一的第四届“智汇三江源·助力新青海”人才项目洽谈会在青海西宁开幕。多名院士、专家、人才和用人单位负责人、代表作大会交流。
图为7月20日,第四届“智汇三江源·助力新青海”人才项目洽谈会开幕式现场。 祁增蓓摄
陈刚说,三年来,通过“智汇三江源·助力新青海”人才项目洽谈会签约的1099个人才项目、柔性引进的一大批院士、专家、科技工作者和青年才俊,扎根高原、潜心研究、勇攀高峰,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,作出了重要贡献。“站在新青海建设的新起点,我们感念昨天的人才,珍惜今天的人才,渴求明天的人才。”
青海被誉为“三江之源”“中华水塔”,是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,肩负着全面筑牢国家生态安全根基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。同时,青海生态环境保护面积大,生态系统复杂、生态类型多样,对不同生态要素在不同时空下演变的监管具有一定的挑战。
图为7月20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刘文清在第四届“智汇三江源·助力新青海”人才项目洽谈会上发言。 祁增蓓摄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刘文清表示,将以此次交流活动为契机,立足青海的生态资源禀赋,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、人才交流、关键技术设备引进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搭建交流平台,加快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,促成更多的合作成果。“我们也将培养造就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,助力提升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管能力。”
“此次洽谈会既是一次招才引智的‘引才盛举’,又是传递青海广纳英才诚意的‘人才之约’,更是一场激荡思想的‘智力峰会’。”海东市委副书记、市长王华杰代表用人单位发言时表示,将构建引才聚才“磁场”,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机制集聚各类人才,构建“人才+项目”“人才+产业”“人才+课题”的培养开发模式,建立人才服务专员队伍,持续优化在创新创业、医疗保健、社会保险、配偶安置、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,让各类人才奋斗有舞台、发展有空间、事业能出彩。
青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、厅长陈永祥表示,将以本次洽谈会为契机,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,以科技创新为出发点,以科技人才为落脚点,履行工作职责,健全工作机制,全力以赴做好签约“后半篇文章”,为项目落地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,努力开创科技人才竞相涌现、活力迸发的新局面。
近年来,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,积极营造“近悦远来”的良好人才生态。从2020年起,每年在“青洽会”期间举办的人才项目洽谈会是青海省规模最大、层次最高的引才引智活动,也是集项目合作、人才对接、交流帮扶于一体的省级人才工作平台。
图为7月20日,高层次人才项目在第四届“智汇三江源·助力新青海”人才项目洽谈会开幕式现场进行现场签约。 祁增蓓摄
此次洽谈会,青海省8个市州、33家单位共成功对接人才项目507个,涉及生态环境、能源资源、教育卫生等12个方面。其中,10个高层次人才项目在开幕式现场进行现场签约。(完)